小枫来为解答以上问题。监管层实地“摸底”量化基金 DMA“三不新增”,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~.~!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庞华玮 广州报道
量化监管风暴仍在持续。
多家量化私募人士证实,近期监管部门实地摸底国内头部量机构,调研内容涉及管理规模、量化方法论、策略模型等多个方面。
与此同时,量化圈内传闻,监管层可能对量化进行一些投资限制,比如“量化指增选股要对标成分股的60%”、在DMA策略产品线做到“三个不新增”等。
一位量化基金机构人士表示,“量化行业上风控会越来越严,监管越来越紧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不同管理人会有不同的应对策略,比如,死扛、来回切换策略、或是升级模型,量化行业的格局上肯定会有一些变化。”
“短期看,行业规模会进行一波出清,超额收益反而好做了一些,所以近日部分量化私募的净值已经出现了快速修复。”上述量化机构人士说。
实地调研
近日,多家量化私募表示,监管机构实地调研了量化私募。
3月25日,一位量化私募人士告诉记者:“监管机构上周有陆续在调研,了解的情况大致是规模、策略模型、风控、投资者等情况,以及探讨接下来对量化一些态度政策等。”
“现在情况比较好的是,原来私募都是被动地被叫去座谈会和谈话之类的,现在是监管层主动出击,更多是调研的意味。”上述量化私募人士说。
一家上海百亿量化私募人士也承认,近期确有监管层来调研,“相关部门来调研走访,出发点是希望行业在规范中健康发展,也想听听业界的想法,有什么意见建议。”
上述百亿量化私募人士表示,以前私募多是被动式的监管交流,现在主动调研走访交流,有所变化。
有私募人士指,此次调研是定向沟通,各家聊的侧重点不同。
有大型量化私募透露,监管部门对其调研的内容涉及业绩、风控、DMA产品运行等各方面情况。
综合各方消息来看,近期监管部门对量化私募进行相关调研,是为规范量化市场。
由于各家机构开展的业务方向和产品不同,所以调研侧重点也存在差异,但总体来看,调研的内容涉及量化私募的管理规模、策略模型、风控机制、客户端等各种情况,以及春节前后量化模型的交易运行、量化DMA策略的波动等情况。调研时,监管部门听取了业界对规范、健康发展量化基金行业的想法和建议。
量化指增要求对标60%成份股?
对于“量化指增选股要对标成分股的60%”的传言,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向多家量化私募人士求证。
一位量化私募人士透露,“有讨论但还没定稿。如果规定真的下来了,有可能会对小微股造成压力。不过,如果这个规定实施后,也会新老划断,不会影响老产品。”
一家百亿量化私募人士表示,“关于所谓的‘量化指增选股要对标成分股的60%’,业内并没有收到任何这方面的正式通知。”
上述百亿量化私募人士也表示,这属于非正式讨论,“而且就算真的落地执行,按照杜绝运动式监管的原则,也会新老划断”。
其解释,目前行业内主流产品就是全市场选股,不对标任何指数,如果非要对标,可以理解为是万得全A增强,事实上,近期某百亿量化私募就发了这样的产品——中证全指指增,这个指数成分股就有4800多只,这个产品肯定可以实现成分股60%。
其认为,如果“量化指增选股要对标成分股的60%”真的施行,那么基于全市场选股产品就会成为更加主流的策略。
事实上,在量化私募行业,产品“风格漂移”是普遍现象。
比如,名义上投资者买的是中证500、中证1000指数增强产品,理论上以中证500、中证1000指数作为业绩基准。然而,在实际操作中,为了追求超额收益,不少量化产品大量配置了相关指数成分股以外的小微个股。
但今年春节前夕,中证2000成份股和小微盘股出现流动性危机,资金为避险,大量抛售小微股,转换为中证500和中证1000的成分股,大量量化基金出现了小微盘踩踏危机。这场危机让量化基金风格漂移暴露出明显风险。
“年前全市场下行,微盘出现流动性危机,大部分量化产品出现较大回撤,尤其是风格飘移相对较大的机构,回撤更为明显。”一位第三方的研究人士表示。
业内人士介绍,目前公募基金的指增产品要求80%的仓位必须在成分股内选股,但一直以来,对私募基金量化指增选股没有相关规定。
对此,有私募量化机构担忧过度的业务限制。有业内人士建议,监管层可以要求增加私募量化的信息透明度,比如主观私募月报都会提及前十大持仓板块及比例数据,那么量化可以参照春节前回撤波动的情况提供说明文档,在月报中披露持股数量、成份分布,比如沪深300、中证500、中证1000、中证2000等成份股配置比例等。
DMA策略“三不新增”
除了指增选股传言外,近期业内也在传言,当前量化私募备案新量化产品时,须向有关部门签署承诺,在DMA策略产品线做到“三个不新增”。具体而言,一是不新增新的合约,即涉及DMA策略的收益互换到期后不再展期;二是不新增投资人,即过往未投资过DMA产品的投资人,不允许向其出售DMA产品;三是不新增募集规模,即保持DMA策略存量规模不变,不再新增。
对此,记者向多家私募人士求证。多位业内人士指出,此前做过DMA业务的私募,在备案新量化产品时,需要签署相关承诺。
一家百亿量化私募表示,“现在资管DMA不让新备案了。此前监管层已经多次表达,DMA不要有外部资金的新增规模,不过自营DMA不受此影响。”
有业内人士指出,此前监管摸底了量化私募在场外衍生品的交易规模、交易策略,做市商模式等情况,也关注DMA产品、雪球结构产品集中敲入对于市场影响以及量化策略的应对,以及在量化策略趋同背景下,市场单边急跌的应对举措等。
对于DMA策略,一位上海量化私募人士表示,“资管DMA是高杠杆产品,普遍有三四倍杠杆,风险较高,应该要评估客户有没有承受相应风险能力,但此前雪球在渠道卖的时候,把它当成一个固收+产品去卖,存在明显风险。”
对于DMA策略“三不新增”规定带来的影响,有量化业内人士表示,目前是暂停DMA增量,逐步清理DMA存量,主要是为了控制风险,“赛道不那么拥挤了,对中性策略反而还有一定好处”。
此前,针对媒体报道私募基金DMA业务收紧的消息,证监会曾回应称,DMA是私募基金与证券公司开展的市场中性策略交易,私募基金多头选择一篮子股票,同时使用股指期货套期保值,获得对冲后的选股收益。前期,私募基金因策略原因在市场波动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净值回撤,证券公司和私募基金等主动加强风险防控,稳步降杠杆、降规模,风险得到了一定程度消化。
根据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数据,春节后开市以来DMA业务规模稳步下降,日均成交量占全市场成交比例约3%。DMA业务平稳降杠杆,有助于市场风险防控,有利于市场的平稳健康运行。下一步,证监会将对DMA等场外衍生品业务继续强化监管、完善制度,指导行业控制好业务规模和杠杆,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,维护市场平稳运行。
以上就是关于【监管层实地“摸底”量化基金 DMA“三不新增”】的相关内容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!
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